行銷大師科特勒(Philip Kotler)在《行銷是什麼》(Marketing Insights from A to Z)書中講了一個故事,曾有位執行長打電話給他說:「我的營業額剛掉了30%,你趕快來傳授幾招行銷功夫。」這正是他多年來想扭轉的觀念──行銷不只是「賣東西的花俏伎倆」,而是一門有系統的專業知識。「具備行銷觀念」應該成為組織的核心,行銷人能為公司界定未來的成長路徑,甚至影響品牌發展與企業的走向。
身為行銷領域的泰斗,數十年來,科特勒不知被反覆問過多少次「行銷的定義」,他最常下的註解便是:「每當有人要我盡可能用最簡短的方式來定義行銷,我總會說,行銷是以有利可圖的方式來滿足需求。我們當中很多人都能滿足需求,但是企業不但要滿足需求,還要能夠營利。行銷是當你要完全精準地滿足需求時,一定要做的功課。而當你完成了這項工作,就不太需要銷售了,因為滿意的顧客會傳播口碑,告訴大家已經有一個很棒的方法解決了我們的問題。」
至於科特勒第二個最常被問及的問題,則是「行銷4P這個架構是否依舊適用?」自從1967年《行銷管理學》(Marketing Management: Analysis, Planning,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)出版以來,商業世界改變很多,科特勒的觀念也不斷與時俱進,不過他始終認為,4P(product、price、place、promotion)依舊是行銷分析的重要基石,只是每一個概念都已發展出專屬的工具組合,如價格組合(price mix)、通路組合(place mix)等等。
把「價值」傳送給消費者的過程
然而,行銷的範圍如此大,許多人接觸行銷學時,總對它包羅萬象的內容大嘆無福消受。其實,只要把行銷當做「將價值傳送給消費者」的過程來理解,就能拆解出學習消化的順序,用有系統、有架構的方式掌握行銷的全貌。
行銷的過程可分為「戰略」和「戰術」兩大步驟,前者涉及「你要選擇給顧客哪些價值?」,後者則關於「如何提供這些價值?」和「如何推出產品?」。
行銷人也必須了解顧客的消費偏好與需求,無論你的工作是B2B或是B2C,行銷行為都涉及一連串與人的互動,因此必須透過研究,精確地了解企業的購買行為以及消費者可能的反應。持續不斷地累積與建立行銷研究的資源與資訊,藉以預測並分析人的偏好和需求,將會是成功行銷的基礎。
本文摘錄自經理人雜誌【行銷攻略】行銷是什麼? 為了滿足市場需求所作的一切準備